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摔跤吧,爸爸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他是一名严厉的教练,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故事发生在一个印度的小农村,一位因生活所迫而放弃摔跤的国家冠军------辛格,希望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可命运捉弄让他生下了四个女儿。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开始教两个女儿摔跤,一路上披荆斩棘,有过笑也有过泪。尽管眼前困难重重,不过最终大女儿吉塔进入英联邦摔跤比赛并夺得桂冠。
在当时印度那个重男轻女的社会,女性在出生之时便被安排好一生,在这种情况下,辛格从未放弃,甚至因为要让女儿参加比赛差点大打出手。三年内,吉塔战胜无数男孩,便是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也正是这些事情,都如奇迹一般震惊了全场所有人。殊不知,为了比赛,辛格忍心剪去女儿的头发;为了比赛,他们受尽全村人的嘲笑与讽刺,在一句句不可能下逆水行舟;为了比赛,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艰苦训练,承受着其他女孩承受不了的痛苦与煎熬,却过着一个不平凡的人生。苦尽甘来,因为不平凡,不放弃,吉塔一次又一次站在领奖台上,欢呼都能掀翻整个场地。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为我们诠释了谁说女子不如男这句话,就算隔着屏幕,我内心也激动地为她而欢呼骄傲,为她鼓掌自豪。当我以为她的人生将走向巅峰之时,却没想到,这只是她将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前奏。
我记得,再一次因吉塔走进国家摔跤学院后认为父亲教的技巧老套不中用时与父亲争吵打架后,她坐上车离开家时,父亲站在阳台凝望着她的背影时的眼神,一种父亲望着女儿的眼神,一种泛着泪光却沉默的感受从内心深处的记忆中浮起,这里面有最初的寄托与希望,也有现在的伤感与刺痛,但都是玫瑰色且沉甸甸的爱。吉塔不知道,原来不是父亲的技巧老了,而是父亲老了。她也不知道,那个日日夜夜为她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人是谁;那个千里迢迢来到学院附近租房子住的人是谁;那个时时刻刻站在她身后的人是谁。当严厉与爱共同站在十字路口时,他想要强硬一些却于心不忍,一直在矛盾中徘徊,但是他知道,为了她的未来与前途,为了让她去选择别人而不是被别人选择,辛格只能含着泪水选择最能让吉塔醒悟的办法,也是让他最痛心的办法。然而,因为此事,她屡战屡败。直到吉塔的妹妹,巴比塔告诉了吉塔父亲的良苦用心,她才恍然大悟,明了一切。吉塔怀着惭愧与懊悔,为父亲打去一个电话,这一次通话,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通话,电话线连起了父女之间那原本无法攻破的隔阂,一切的不理解,所有的不明白,都在此刻化为乌有。
我不能时时刻刻在你身边保护你,我只能教你如何战斗,你必须自己克服恐惧。在英联邦摔跤比赛时,吉塔最重要的人------父亲,却因为被可恶的教练锁在房间里无法出现在她身边,无法指导她比赛。此时,吉塔只能独自面对对手,独自面对恐惧,这是一次挑战,也是最后一次机会,她的脑海间一次又一次地放映着父亲对她说的话,因为她知道,父亲不可能陪伴她一辈子。那个在你身后保护你,支持鼓励你的人,并不是永远都在,哪怕是拐弯处的回头,门后的等待,也需要自己克服伤痛与障碍,战胜困难与挫折。
在生活中亦是如此,终究有一天,我们所依赖的父母将离我们而去;迟早有一天,我们所依靠的人也将不在我们身边。当我们能无所畏惧地独自一人走过那段最黑暗的路程时,时间会证明我们的努力,证明我们的成功,那一天,我们会携带着寄托,怀揣着希望,迎接最清凉的风,看最蔚蓝的天空。
他自始至终都坚信,她一定会成功,因为他知道,她能够自己一个人战胜所有艰难险阻,包括她自己。风雨无阻,与爱同行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2自打办了家附近影院的观影卡,休假贪睡的坏习惯就跟我无缘了。基本保证每周六去看一场早场电影,也算放松,也算学习。时光短暂,莫虚度。不是有句调侃的话说:“百年之后要睡千年的”。所以,少睡点儿觉,多干点儿有益身心的事情,才是正道,看早场电影就是其中之一。好的电影总能带给人别样的体会,要么使人身心愉悦收获快乐,要么使人净化心灵有所感悟。刚刚看过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就是一部两者兼具的口碑佳作。
主演阿米尔.汗,印度国宝级演员。如果对这个名字陌生的话,相信他过去的两部优秀作品你一定不陌生:《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帅气小伙儿兰彻,《我的个神啊》中的外星来客P.K。在最新影片中,他摇身又变为一个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严父,一位在女儿身上执着打造自己梦想的市井小人物。与以往的印度电影一样,该片少不了歌舞,少不了励志奋斗,少不了圆满结局。看到结尾才知这并非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一个真实发生在印度小村庄的父女奋斗史。
领悟、觉醒,为梦想要突破世俗的重重壁垒时,常规的状态一直都是:一部分人永远负责做自己,一部分人永远负责冷嘲热讽说闲话。英雄都是孤独的,敢于活的与众不同,就必须承受得住别人无法承受的嘲讽和异样的眼光,有多少压力和艰难,才会有多少回报和收获。
女儿吉塔和巴比塔最初不理解父亲的做法,把她们的父亲比做暴君,还实施了种种反抗。同是花样年华,当她们的朋友遵照印度乡村传统,为减轻家庭负担,14就被迫嫁为人妇,开始她一潭死水一成不变的家庭主妇生活时。通过朋友无奈的眼泪,她们才明白父亲的苦衷。
她们的父亲年少时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接受现实的安排,碌碌无为的结婚生子。可梦想的种子一直埋在心底未曾放弃。生活给了他再多的艰难,再多的不如心愿,他始终为追寻梦想而努力。反观到我们大多数人,往往未开启梦想,就已举旗投降。为了自己的心愿,为了女儿的未来,这位刚强的父亲奋勇直前,忍受世人的嘲笑,敢于与世俗和传统抗争。将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村子里不可能有女摔跤手,我不管,任你们疯言疯语,指指点点,我就是要培养我的女儿成为最优秀的摔跤手;摔跤场只允许男孩进入,我不管,我就是要给女儿争取入场的权力,我就是有信心我的女儿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能力。过往的种种困难,也都是父亲一一解决,只要为了梦想,一切都不是问题。
觉悟之后的吉塔和巴比塔,抛弃了做传统女性的想法,承继了父亲的梦想,开启了她们多彩,有价值人生。相继都取得了邦冠军、全国冠军,进入国家队。吉塔最终还在父亲的不懈教导下取得了世界冠军。
一部主色调本该暖心、幽默、励志的片子,除了影片本该有的特色外,却几度让人有落泪的冲动。面对质疑,父亲不为外界所扰,坚持给姐妹俩训练时的伟岸形象出现时;为去除长发干扰,清晨减掉姐妹俩作为女性特征的长发,剪动、发落,吉塔绝望落泪时;在只有男孩的摔跤场,经过恶斗取得胜利,裁判举起已是灰头土脸的吉塔的手臂时;在为女儿与体制内国家体校的不公进行抗争,父亲含泪举起并一页页翻过悉心珍藏的女儿所取得的荣誉时。太多让人因爱而产生感动的片断不能一一历数。
……此处隐藏15915个字……的一部记录片,它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讲述了一位摔跤运动员父亲为完成自己的梦想,以及为了女儿未来能有美好生活,而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培养成职业摔跤手的故事。是一部励志感人的成长故事。影片从父亲职业生涯的结束开始,父亲由于运动资源的缺乏,没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为祖国赢得一枚世界级比赛的金牌,他失望得收起了自己多年来得到的奖牌和奖杯,并说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帮助他实现梦想,这位父亲爱国励志的形象已震撼到我们的心灵,为了国家的荣誉,一个人能放弃自己的安逸生活,甚至是愿意牺牲自己子女的快乐童年,能对梦想这么持之以恒,这位父亲让我为他而感动。
女儿从小便被父亲限制了自由,她们没时间玩玩具,不能吃油炸食物,才六岁便每天五点被父亲叫醒去锻炼,女儿们渴望自由,她们不理解为什么父亲像这样“惩罚”她们,她们向父亲抱怨说,她们在泥地里摔跤,头发上长了虱子,父亲却剪了她们的头发,从此把她们彻底当作男孩来训练,有人说,父亲太严苛,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女儿,这是一个郁郁不得志,摧残童真的父亲,又有人说,这是一个固执己见的父亲,但我觉得这位父亲对女儿严格的训练中,包含了对女儿的深情,父亲为给女儿买鸡,不惜大花价钱,这使家里人都几乎吃不饱饭;父亲作为一个壮汉,低三下四的向曾经让自己摔跤生涯成为遗憾的官员们求情。别的女孩出嫁了,过上了物质富足的生活,而他的女儿却依然在训练
但他全然不顾,经事实证明了父亲拯救了女儿,当女儿在摔跤场上摘金夺银时,当女儿被国家队破格入选时,父亲已经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让女儿有更多选择命运的权利,而不是让命运选择她。
时间一天天过去,女儿逐渐成长,父亲也逐渐老去,但女儿的叛逆惹恼了父亲,他却无力教训强壮的女儿,但女儿的叛逆最终酿成了恶果。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女儿终于理解了父亲,父女间的矛盾化作了电话里的倾诉,父亲同意指导女儿比赛。深夜了,父亲仍在电影院里分析女儿的摔跤动作,女儿遵循父亲的指导,一次次打败了强壮如牛的对手,终于,世界级的最终决赛,面对着打败自己多次的对手,面对着对手赛前傲慢的挑衅,女儿独自在赛场上寻不到父亲的踪迹,原来,父亲被女儿的教练算计,未能观看比赛。对手抢占了先机,女儿眼看着就要失败,她想起了父亲的教诲,最后一刻奇迹般的击败了对手,父亲赶到后,颁奖典礼上印度的国歌在赛场上响起,那一刻,胜利是属于父亲的。这位父亲背负着社会舆论的压力,背负着对女儿严酷训练的愧疚,背负着国家和自己对摔跤运动的希望,那一刻,他是一个成功的印度人,是一个成功的父亲。
女儿胜利的背后是父亲艰辛的付出,是父亲用绿叶的沉默托起鲜花的芬芳,是父亲用汗水浇灌了丰收的喜悦,这位父亲寡言少语,一意孤行,为了梦想不顾所有人的反对,仿佛他是一个驰骋沙场的战士,单枪匹马地与命运抗争,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让我们敬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品格让我们赞叹。父亲也是成功的,他自己最终虽然未得到金牌,但他的精神一直支持者女儿,他在成就了女儿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父亲就是自己子女人生的领路人,最好的父亲能赐予子女的不是温暖的港湾,不是慈爱的目光,而是学习的机会,在子女年少无知时,父亲帮助子女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在子女迷茫不定时,把子女引向正确的道路,在子女脚下的道路越走越坎坷时,适当扶她们一把,直到子女能独当一面时,父爱便化作无言的深情,目送着子女消失在小路的转弯处。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5我对女权所知甚少,当然,在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当下,我是坚决拥护男女平等的。但是要让我说男女现在怎么不平等,怎样才能男女平等,我也说不出所以然。更不用说女权"旗手"高深的理论,又或者是利用女性身体来表达对男权社会的鞭笞的行为艺术,等等,更是看到就觉得自己智商不够。但是,行动比语言更加难以改变。在女权主义大盛的今天,我们看到的种种,比如有的人嘴上说着生男生女都一样,但是连着要小孩,只是为了生一个儿子;有的单位怕背上歧视女性的名声,暗地里在女性就业方面设置诸多障碍;不禁让人反思,女性地位到底提高了没有?为什么没有?怎样才能提高?
这个问题很简单,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说到底,提高女性地位,不是靠女权主义者说着高深的理论,为女性画一个不切实际的梦;靠的是钱,是提供公平的就业,提高女性的收入和经济地位。否则,娜拉出走之后,"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这两年回家后,听到的一个论调是,原来的"恶婆婆"少了很多,娶进来媳妇之后,婆婆得把儿媳妇像公主一样供着。为什么?因为受农村之前"重男轻女"以及年轻女性进城打工的影响,农村的适龄女青年越来越少,婆家的聘礼越来越高,娶进来的媳妇还稍不如意就闹离婚,导致婆家人财两空。并且现在服务业发达了,媳妇在家挣得也不比丈夫少,腰包硬了之后,地位自然也就高了。农村没有听过女权主义,但是形势比人强,现实逼迫得男权主义者不得不低头。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活一世,没有人能够摆脱其他人对自己的影响。也正因为凭借着其他人的帮助,自己才能走向成功。女性也不例外。
回到电影。看完之后大略翻了翻影评,最为女权主义者诟病的是,这部电影处处打着女权主义的幌子,但是教导女性也服从以父亲为代表的父权、男权,替他们实现未能实现的梦想,完全忽略了女性自身的觉醒。真的是这样吗?
影片中是女主人公继承了自己的父亲的理想不假,但是也交代了,这是女主人公不愿意像其他印度女性一样,十四五岁就家人,在做家务中度过一生。所以她在拒绝父亲强加给自己的梦想之后,又重新自主做出了选择。而且,现实中"子承父业"这种现象还少吗?又有多少管过儿子同不同意?凭什么"子承父业"被视而不见,甚至被说成是孝顺,"女承父业"就被戴上父权、男权的帽子?
没有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在哪个时刻会"觉醒",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只有在别人的帮助、指点下,才能避开被重重迷雾遮掩的弯路,最终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影片中的女主人公也是如此,在父亲的帮助下成长,在最关键的时刻,凭借自己的力量赢得了比赛,摆脱了千千万万印度女性固有的命运。因为这时候的她已经足够强大,可以无惧一切,而这正是父亲为她铺就、自己奋斗出来的路。如果一个人,无视别人的意见,让干什么偏不干什么,这不叫独立,这叫偏执和叛逆。独立固然不是盲从,也不是盲目的否定,而应该是不被现实所迷惑,不被他人所误导,不被情绪所控制,正确地做出选择。
也有人会说,父亲其实还是自私的,因为他只提供了摔跤手这一种选择,没有提供其他的选择。对,他没有提供让女儿当总统、企业家、科学家、医生等多种选择,这是受他自身条件限制的,他没有这个条件,所以他选择了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条道路。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自身情况来看待。否则,不管描绘的情况多美好,都是空中楼阁,只会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有的人,张口主义闭口主义,尽管画了好大一张饼,但毕竟把选择权交了出去,吃不吃全听君选择;但有的人,不仅画饼,还煽动,自己躲在幕后,看其他人撞得头破血流,这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