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1【洪绥婧的修改】
这篇课文比较有韵味,学生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可引导孩子在朗读课文时理解内容。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朗读的。
1、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句话,最喜欢哪一句话并做上记号。
2、朗读交流: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⑴ 第一句
方法1:学生说理由,教师相机演示课件,让词组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与事物相联系,帮助学生认识事物。
方法2:学生说理由后,教师请他们在课文插图上图词对应连线。
换词读诗句,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叠词的用法。(如果不重叠,你读了有什么感觉?)
指导朗读:这么美丽宽敞的房子,谁能用朗读来夸夸他?
⑵ 第二句
生说理由后,请他们在插图上指出房前、屋后的位置,
说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花果香、树成行图词对应连线。
师生想象朗读。
3、有感情地读好诗歌。自由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
【洪绥婧的反思】
本堂课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中、课前、课后)。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行互学、互补、互相启迪,从而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蒋晓玲的修改】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句话,最喜欢哪一句话并做上记号。
2、朗读交流: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⑴ 第一句
方法1:学生说理由,教师相机演示课件,让词组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与事物相联系,帮助学生认识事物。
方法2:学生说理由后,教师请他们在课文插图上图词对应连线。
换词读诗句,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叠词的用法。(如果不重叠,你读了有什么感觉?)
指导朗读:这么美丽宽敞的房子,谁能用朗读来夸夸他?
⑵ 第二句。
生说理由后,请他们在插图上指出房前、屋后的位置
说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花果香、树成行图词对应连线。
师生想象朗读。
⑶ 第三、四句。
在小朋友眼中,那座房子最漂亮?(请学生用诗句回答)
为什么我们的小学堂会最漂亮呢?
指导朗读第三四句(通过指名分别读三四句,引导学生比较、评价、领悟问句和答句的读法。)
3、有感情地读好诗歌。自由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
【蒋晓玲的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中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如果孩子学得主动,肯动脑筋,那么,每个汉字都可以用多种的好方法来识记。本课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识字的多种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当学生讲到:拍就像一个人用手打一个白色的小皮球,老师立即肯定他能用编故事的方法来识字;当学生回答拔的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朋友的友加一点,老师表扬他课外能自己主动识字,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当学生遇到难记的字高、步时,老师引导他们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记字等等。
课堂上,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教学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对学生的点滴成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并积淀起参与的信心,让课堂上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得淋漓尽致。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2(一)、以看促说
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课文有些语句表述的事物直观性强,教师可以将文字描述的事物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紧密地与语言联系起来,使学生头脑里出现二者合一的形象。可先让学生观察电脑画面,然后对着画面描述,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理解了词句,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例如:在学习《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时,在让学生看图交流:“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什么?”这一问题时,一个学生对这幅图上画的是一个农村这一说法发生了异议,他说以前他去过一个农村亲属家,那里根本没有楼房,而这幅图上有一座漂亮的大楼,所以不应该是农村,应该是市郊。对学生发现的这一问题,我没有简单地给予答复,而是表扬了这个有着求异思维的孩子,并把问题还给了学生,让他们来争论,自由探究,同时教师因势利导将旧农村与新农村进行了对比,通过同桌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到了农村的变化。在争论、探究、交流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让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二)以疑促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学生自主探索需要一种内在的欲望,如果学生这种欲望和勇气被调动起来,他们将会有效、深入地进行探索活动。要怎样激发这种欲望和勇力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质疑,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动机。如:儿歌《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中,在学生初读了课文之后,我便让学生质疑,找出文章中的疑难问题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四人小组内自由探究、交流,并通过合作,寻求问题的最佳答案,最后展示学习小组自学成果。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抱以热情的期望,用激励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索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人人参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了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以演助读
一年级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去体验角色,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如:教学《哪座房子最漂亮》,我反复示范,不断启发,让孩子们融入画面,想象和体验孩子们当时的愉快心情,同时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扮演画面中的小朋友,从而在体验学习中提高了朗读质量,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让孩子们的朗读有层次,有个性。
(四),以仿代练
教材是个例子,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载体。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学习语言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3这篇课文学生学好拼音后 ……此处隐藏6496个字……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通过房子的介绍,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对孩子的关心。这首诗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叠词和数字的运用,使诗句富有节奏感,诗歌押ang韵,富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下面对本课的几个教学片段进行了反思。
【片段一】
此同时 在引导学生理解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的时候,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上贴着的空房子上画一画,其他学生在老师发给他们的纸上画。这期间老师巡回指导。画好后学生互评。
【思考】
语文学习有无限广阔的空间,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利用画一画、评一评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通过画一画、评一评,自己理解词语,形象生动,而且记忆深刻。
【片段二】
在教学屋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时,先谈话引入:这么漂亮的房子,周围的环境怎么样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出示图片:花草图、树木图,指名学生上台贴一贴,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地理解前、后的概念。
【思考】
学生通过说一说、贴一贴就理解了文本内容,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悟文本,能让孩子在主观意志上建立我能学的自信,并通过主体的实践努力达到掌握一定学习策略的我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好地教给孩子,让孩子掌握学习的策略,更利于孩子明天自己去学习。
语文教学中要坚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思想,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积累语言,增强语感。而这堂课为了引导学生自己感悟文本,通过画一画、贴一贴的方式花了比较多的时间,相对来说,学生朗读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15这次上的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上册的第四篇课文,鉴于教材本身的特点:浅显易懂,机械记忆比较多(如生字、笔画、偏旁),理解感悟的内容比较少;鉴于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都较低,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比较缺乏;又鉴于因为提早上,这成了学生学习的第2篇课文,学生对于如何学习、理解一篇课文还茫然不知,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的总设计思路就是屏弃深入挖掘,以简单为主。回想这一堂课,优劣参半。先来陈述一下优点吧。
一、步骤清晰。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通过叠词感悟学校的美、拓展延伸、写字6个部分,后来通过师傅的细心指点和其他平行班老师的热情帮助,我又将这5个部分进行了精简和融合,使教学流程更加地简单明了。导入部分由一个问题和看图说话构成,先问小朋友有没有去过农村,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了陌生感。然后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说一说图上的内容,一来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二来让学生自己也对新农村有了一次情感体验。朗读和学习生字合为一个部分。因为学生对一人读一句的方式非常生疏,效果较差,所以我就将它改为个别读,学生认为自己哪一句读得美就读哪一句,这样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而且因为自由选择,可以让学生把自己优秀的朗读水平表现出来,学生投入的热情非常高。在教学生字的时候,我放弃了原来烦琐的分析结构偏旁的教法,先出示带有生字的新词,让学生带读,然后只留下生字,挂在苹果树上,开火车认读。这样我就将朗读课文和学习生字分成了三个小点:①读新词②“摘苹果”游戏③个别朗读。接下来进入了教学的重点部分:感受新农村小学堂的美。我以“青青的瓦”为突破口:①了解什么是青色②在图上找“青青的瓦”③体会“青青的瓦”美在哪里④比较“青青的瓦”和“青的瓦”体会叠词的美⑤找“青青”的事物,感受他们的美。然后以此为射点,散到“白白的”散到“宽宽的”散到“大大的”体会他们的美。然后进行了一个句式的练习:学会将课文的句子倒过来说。最后拓展延伸有2个部分组成:①用叠词的形式说说学堂周围的树、山等景色,并能倒过来说。②展示本学校的图片,模仿课文编儿歌。最后学写“了”和“子”。这清晰的步骤,既让我可以顺利地实施我的教学计划,达成我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清楚这节课学了些什么,并且学有所得。
二、重点突破。
这一课的重点是第一句“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而这一句的重点又是对叠词的体会,知道叠能将所写事物写得更美。经过师傅的点拨指导,我将“青青的瓦”做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因为小学生尤其低年级他们的视野里包容的内容有限,学习范围太宽,他们会顾此失彼,将学习内容只放在一处,他们比较能集中精神去理解它。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知识,基础都没有,如何添砖加瓦呢?所以我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青色,课文里“青青的瓦”在哪里。再通过比较“青青的瓦”和“青的瓦”体会叠词“青青”本身的美,通过这有意识的比较,让学生在今后的说话和笔头训练中,能够将叠词无意识地挥洒而出,让语言和文章显得更美。然后让学生说说“青青的瓦”美在哪里,并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青青”的,并由我用课件呈列几个例子,让学生知道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青青”的事物,从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然后我通过不同程度的引导,如“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枯萎的小草有点变绿了”,“变得更绿了”,“感到满眼都是绿了”。这些评价语的背后是学生越来越富有感情地朗读,把“青青的”读得更美,并且在以后的几节课中,学生对如何将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朗读起课文来更是有板有眼了。当学生对“青青”的事物美在哪里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用有感情的朗读将它表现出来之后,我又将此延伸到“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就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有效。
学生在课本上所学并不是他们学习的全部内容,“语文”两字内涵丰富,它不是指语言的堆砌,而是语言的运用,运用语言表达情感。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也要通过运用,语言的运用。所以我设计了( )的树,树( )的这样类似的几个句子,一是丰富学生的语言,能够让他们以后能用不同的句式更清楚地表情达意,二是延长他们的视线,不要因为课文主要是赞美新农村学堂的美而把视线定格在那里,放宽视野,能发现更美的。之后我让学生观看了自己学校几个比较有特点的场所,并在我的提示下为我们自己美丽的校园写一首小诗,因为是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学生非常有兴趣,小手林立,而且语言也用得非常贴切。通过编小诗,学生不仅能将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运用,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而且也通过对自己学校不同角度的认识,增强了自豪感。这里拓展部分的两个内容,学生都完成的不错,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也顺利地实现了《课标》里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次的目标。
不过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其中分量较重的有两个内容。首先识字教学部分,进程太快,不适合低年级的学习水平,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以后在上公开课时,也不能轻视对识字的教学,可以通过猜迷、编儿歌或直接分析等形式让学生识记生字,让学生在认识生字和感悟课文都能学有所得。其次是重点突破部分,因为太过于注重对“青青”的朗读和理解,花了过多的时间在这部分,以后还可以精简一些。
鉴于本人不是耳聪目明之人,所以请年长有经验、年轻有新意的老师今后能多多、耐心地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