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路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路线》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路线》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方位之后,结合这些方位在观察北京地铁。公交车路线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会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我认为,本节课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教学时我力求创设真实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自觉的建构知识,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提高。具体如下:
1.注重利用自制课件,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地铁行驶了几站”学生误理解为“一共有几个站点”。我利用动画,当动画上的圆点走了1个站时闪烁一下,学生齐数走了几个站,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电脑屏幕上。通过了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手段,突破了这一难点,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建构。
2、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本节课,一开始我利用幻灯片插入一张北京天安门平面图图片。以争当小小导游员来介绍各建筑物的位置。学生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课堂。一个个瞪大了双眼,看小小导游员介绍是否正确。就这样,学生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3、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知识建构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的过程,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利用学生熟悉的1路公共汽车路线图,还设计了动物园导游图让学生介绍从动物园到广场的往返行车路线;及学生介绍从“学校”到“家”的行走路线等等。为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真正“还教材以生活的本色”。
4、提供线索,开放思维。
课改的理念告诉我们: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独立思考,要鼓励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时教学时教师提出“小红坐了3站在少年宫下车,她可能是从哪站下车的?”“游动物园怎样合理?你觉得走哪条路较近?”等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各种问题情境中,提高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很多环节我只是提供给学生学习活动的线索,如“用今天掌握的本领,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在足够的空间里,放飞思维,主动探索,主动建构方位知识。
《认识路线》教学反思2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教学时,教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发现,尝试说一说,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并采用合作学习的主式,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3、学生在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初步认识包含八个方向的简单路线。这时对先前“方向”这一知识的补充与延伸。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都是力求借助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己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主动构建方位知识,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4、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方位知识,已能辨别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但学生的这些知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因此,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拓展到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方位是必要的。
《认识路线》教学反思3本节课在原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认识并记住“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新方向并不难,但找准中心点、正确地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置,是本课的难点,也是学生课后最容易混淆的地方,所以在课中我采用了分散难点、循序渐进、强化表达的方法,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1、关于认识方向的知识是上个学期学习的内容,时间久了,学生会有所遗忘,所以开课时先复习巩固四个方向,描述四个主方向上的物体的位置,然后再认识四个新方向,这样分散了学习的难点,学生能够顺利的领悟新知。
2、用方向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置,是学生学习“方向路线”的难点,许多学生表达时会因为中心点确定不准而刚好说反,找准中心点至关重要,所以在本课中,我重视引导学生发现方向板中的规律,正确确定中心点,而且强调让学生表达准确,描述同一个物体的位置我都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比如“学校在图书馆的东南方,学校的西北方有图书馆”等,这样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不同表达方式所指的中心点不同,这样反复练习,不仅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并运用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认识路线》教学反思4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方位之后,结合这些方位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会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我认为本节课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此,课前我安排学生试着画一画自己从家到学校上学的线路图。虽然学生可能漏洞百出,但我想,方位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本节课内容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制作线路图是经过学生的一定思考,做过一些调查之后的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感觉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新课中,我充分运用书中的公共汽车路线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春游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介绍公共的行车路线,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方向和路线的知识,介绍汽车行驶路线图,同时,通过接龙游戏,为学生创设了活动的情境,使学生自始自终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生观察“动物园导游图”时,要求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各场馆所在的位置,并能描述行走路线。学生基本上都能达到这一要求,但是对那些比正方向稍稍偏斜一点的方向,说的不够准确,尤其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在看方向,应该把四个基本方向标上,然后再判断,而有些孩子图省事,一般在脑子里想,而不借助直观手段来思考。就容易出现错误。
但“认识路线”这节课教后,总也感觉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由于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本来让学生预习时,“画出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尽管学生都有去完成(有的还做出立体图形),但只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在班级展示,却没有让学生交流“上学、放学”的路线如何走。这是本节课上最大的缺憾。
总之,要上好一节课,除了要认真按新课程标准的 ……此处隐藏4687个字……馆是向西,回来就变成向东了。
生2:起点和终点变了,比如来时广场是起点,回去时广场变终点了,动物园变起点了。
生3:行驶了几站没变。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生做两个游戏:
1、小明从商场出发坐了4站,他在哪站下车?
2、小红坐了3站在少年宫下车,她可能从哪站上车?
师:同学们做的很好,现在奖励你们做自由游戏:你想从哪到哪?在组内交流行车路线。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认识路线,请同学们回家后绘制一张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下节课我们交流。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方位之后,结合这些方位在观察行车路线图、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会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我认为,本节课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教学时我力求创设真实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自觉的建构知识,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提高。具体如下:
1、 注重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MPL),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汽车行驶了几站学生误理解为一共有几个站点。我利用MPL制作动画,当动画上的小矮人走了1个站时闪烁一下,学生齐数走了几个站,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电脑屏幕上。通过了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手段,突破了这一难点,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建构。
2、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本节课,一开始我利用MPL插入一张规划建设大运中心的效果图片。由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课堂。接着,我继续利用MPL出示大运中心的平面设计图,学生好奇极了,一个个瞪大了双眼,在舒缓的音乐中认真的欣赏画面,不时还发出惊叹声,学生高兴极了......就这样,学生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3、 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知识建构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的过程,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利用学生熟悉的319路公共汽车,使用MPL制作319路车的路线图,让学生介绍从体育馆到锦绣中华的行车路线;另外在课尾我还利用MPL设计了学校及附近公共场所、小区的平面图,让学生介绍从丽苑阁到西丽小学的行走路线。为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真正还教材以生活的本色。
4、提供线索,开放思维。
课改的理念告诉我们: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独立思考,要鼓励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时教学时教师提出小红坐了3站在少年宫下车,她可能是从哪站下车的?丽苑阁的同学怎样走可以到达西丽小学?你觉得走哪条路较近?等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各种问题情境中,提高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很多环节我只是提供给学生学习活动的线索,如用今天掌握的本领,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在足够的空间里,放飞思维,主动探索,主动建构方位知识。
总之,我认为本节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整节课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认识路线》教学反思14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充分运用书中的公共汽车路线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春游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为一年级小弟弟小妹妹介绍公共的行车路线,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方向和路线的知识,介绍汽车行驶路线图,同时,通过游戏,为学生创设了活动的情境,使学生自始自终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认识路线”这节课教后,总也感觉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由于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本来让学生预习时,“画出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尽管学生都有去完成(有的还做出立体图形),但只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在班级展示,却没有让学生交流“上学、放学”的路线如何走。这是本节课上最大的缺憾。
总之,要上好一节课,除了要认真按课标要求,要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根据课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热情等,灵活使用教材、驾驭教材,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让学生学会、学懂。
《认识路线》教学反思15《认识路线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确定位置》的内容,是上册简单示意图的发展。本课要使学生能用方位描述行走的路线,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应用能力。这节课内容较多,教学任务较重。后面的综合运用部分,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对于这节课有很大的影响。课后,回想这节课,体会较多。
1、要及时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数学学习。新课导入中的“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学生“触景生情”,激起了学习的兴趣;“你想游玩南山公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触景生需”,畅所欲言,出现了像“我想游览公园里的所有景点”这样的好想法,更有了不走或少走重复的路的好想法;为小兔设计从家到小狗家的路线时,一句“还有其他路线吗?”,学生“触景生思”,提出了好几种设计方案,粗粗一算,竟有八九种。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不仅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认识路线图》一课,学生能用方位描述示意图上的行走路线,已初步掌握了相关知识。但是本课知识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更好地体现价值,所以我又给同学布置了课外作业:看站牌,去公园游玩,并要求用上本课所教知识,让同学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低年级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容易流于形式,效果不佳还耗时耗力。所以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必须建立小组学习的规范,引导学生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次的学习活动中,我共安排了5次小组合作学习。第1、第2、第3次学习学生或已有基础,或想法不受限制,有几条说几条,只要学生能互相学习,所以教师不需多话;第4、第5次学习,则要求学生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集一组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但是,为了让学习有效,我给出了提示。事实证明,提示有利有弊,帮助了一些人,也纵容了一些人。
4、合理安排时间,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时间花费少和学生掌握得好是一个两难选择,往往顾了这头,失了那头,尤其是像《认识路线图》这样的课,很容易顾此失彼。为了节约时间,我舍弃了一向使用的四大组竞赛法(包括发言、纪律、作业等),可是却多花了时间管束学生。仔细想想,有些地方我可以再松一把手,不必时时事事都扶着学生,教师少一些语言,说不定效果倒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