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云协同,云计算下一个主战场?

数字化浪潮席卷千行百业,汽车作为“超级智能终端”,正在步入“云时代”。
摘要

今年下半年开始,一朵新的“汽车云”正在吸引国内云厂商,隐隐散发出一股竞速的味道。

车企上云如今已经是一个确定性趋势。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原本就诞生在云原生的时代,很多业务从第一天就结合了云的能力而发展。

不仅如此,在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下,传统车企也在加速上云。随着汽车数据越来越庞大,其间蕴含的商业价值愈发高涨。

面对新市场,云计算厂商们也将目光聚焦到了汽车产业链,华为云、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等纷纷针对汽车推出云战略。

云计算如何与汽车融合?

过去几年,云的增长逐渐显露疲态。阿里云是国内最大的云厂商,2021年Q1的收入增速为37%,但2022年Q2已经下降到10%;

腾讯云在2021年之后不再单独披露云业务收入,放入“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项下,该业务在2021年Q1的收入增速为47.4%,但2022年Q2已经下降到0.8%,这意味着几乎没有增长。

增长放缓的客观原因在于,在上一个十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云厂商提供主要收入来源的泛互联网客户自身的增长也触碰到了天花板。

因此,过去两年云厂商开始积极转型,深入政务、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作为实体经济之一的汽车产业,无疑就是最大的增量市场之一。

目前,中国的汽车保有量约为3.07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000万辆,连续7年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单月渗透率已经超过20%。

汽车产业正处于“新四化”变革的关键时刻,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发展趋势重新塑造着机械化的传统汽车工业。

正如手机的进化一般,汽车也在软硬件一体化的道路上持续迭代。

对于汽车行业人士来说,智能汽车被认为是智能手机之后,另一大超级移动终端。这其中,大量问题最终要依靠云端解决。

对于汽车本身而言,一方面汽车在运行状态下会产生驾驶数据,同时联网和自动驾驶则对算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自动驾驶侧,比如操作系统更新等就更加需要云端支持;

另一方面汽车内部的人车交互也更加频繁,包括娱乐设备、APP操控,乃至离开汽车场景用户依然可以联动汽车享受配套的服务,数据维度更加复杂多样。

除了车的智能化,车企也遇到数字化升级的需求。车企拓展了新的商业模式,也要有新的制造能力,尤其是能不能实现软件化、智能化制造能力或者研、产、供、销、服的能力,为此车企也需要数字化平台的支撑。

从车企的业务构成看,一个车企往往包括300多个业务系统,而新能源车企会更多。

在传统车企转型的过程中,也引入了非常多的IT新技术,对云原生技术能力的需求日趋增长。

再进一步看,数字化也将延伸至汽车制造产业链环节,改造传统的工业制造流水线。

在一辆汽车的全生命周期中,生产、研发、供应链、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都需要上云,完整的汽车云是一套集合了IaaS、PaaS、SaaS的整体解决方案。

其中,IaaS层主要负责在设计、生产以及供应链等环节提供计算、存储、网络、CDN、安全以及灾备等相关的基础设施;

PaaS层主要提供微服务框架、中间件、数据库、仿真平台、应用开发平台、大数据等平台;

SaaS层的汽车云服务主要以面向终端用户的软件或应用,如协作应用程序、内容应用程序、车载娱乐终端、办公软件以及地图软件等。

除此之外,从路的视角来看,云的到来实现了智慧道路,让原来基于驾驶员微观视野的驾驶,演化到基于摄像头、雷达、GPS等更加广义道路环境下的信任控制。

更高阶的自动驾驶,将在车路协同等综合因素加持下,得以实现。

国际分析机构沙利文发布的《2021年中国汽车云市场追踪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大中华区汽车云市场已达335.2亿元的体量,但整个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到2026年市场规模可能突破800亿元,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规模较小的车企在汽车云的年度预算在1000万元左右,集团级大型车企的汽车云年度预算在5000万元左右。

云厂商竞逐车云协同

面对高速增长、快速变革的智能汽车市场,云厂商们必然不会错过。

在汽车数智能力提升、车企能力变软的过程中,汽车产业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同时也对上云、用云提出了新的需求。

《报告》将中国汽车云服务按应用场景分为自动驾驶、车联网、车路协同以及车企数字化转型场景。

中国IDC资讯网,是IDC产业最具权威性新闻报道中心,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报道云计算、数据中心、大数据技术应用、云信息安全、IDC服务商,IDC机房,IDC行业分析、IDC主机托管等行情资讯。
Copyright © 2012-2021 IDC311.COM. IDC资讯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