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披綠林下生金(人民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武平縣永平鎮擋風嶺萬畝合作造林基地。 劉鵬標攝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梨樹村,林農在自家林場套種鐵皮石斛。 許琰
摘要

山林披綠林下生金(人民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武平縣永平鎮擋風嶺萬畝合作造林基地。
  劉鵬標攝

 

山林披綠林下生金(人民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梨樹村,林農在自家林場套種鐵皮石斛。
  許 琰攝

 

山林披綠林下生金(人民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沙縣官庄國有林場工人在種植林下作物。
  陳登達攝

 

山林披綠林下生金(人民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武平縣下壩鄉福興村村民在轉運紫靈芝。
  李國潮攝

 

引子

山上綠樹郁郁蒼蒼,樹下萌發的紫靈芝柔嫩茁壯。福建省龍岩市武平縣捷文村村民李廣軍6年前開始試種紫靈芝,目前畝均年收益6000余元,約為早年伐木收入的20倍,昔日“砍樹人”如今成了“護樹人”。

2001年12月,全國第一本新式林權証在捷文村發放。近年來,捷文村村民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借綠生金,全村林下種植紫靈芝近5000畝、年產值達3000余萬元,獲評福建省“一村一品”(靈芝)示范村。

武平縣被譽為全國“林改第一縣”。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在武平調研時明確要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全面拉開了福建林改序幕。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積極響應號召,將集體林地“分山到戶、均林到人”。至2005年底,完成了“明晰產權、確權發証”。隨著改革不斷深入,新問題接踵而至。錢從哪裡來?樹要怎麼砍?單家獨戶怎麼辦?困難,一個個克服﹔問題,一個個解決。林業金融、林下經濟、集體林地三權分置,三明林改向縱深推進。

2021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考察調研時指出,三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義,要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積極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力爭實現新的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福建積極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目前,福建森林覆蓋率達65.12%,繼續位居全國第一。2022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逾7000億元。

近日,記者走進武平、沙縣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重要策源地,看林改如何讓綠水青山實現“顏”“值”同升。

不砍樹怎麼富?

發展林下種養,全省林下經濟產值去年突破750億元

一盞靈芝茶熱氣氤氳,淺酌啜飲甘醇鮮爽。李廣軍動作嫻熟地溫杯、沖泡、分茶,每天接待好幾撥客人。林間茶室旁是一間加工廠,一筐筐紫靈芝經過烤干、包裝等流程,變身一包包靈芝茶。過去,李廣軍上山伐杉木,按照目前每立方米900元左右的市價,除去成本,畝均收益約6000元。然而,杉木生長周期長達20年,李廣軍和鄉親們一度守著綠水青山難變現。

2021年起,武平縣禁止天然林商業採伐。李廣軍的200多畝林子中近半是天然林,雖然每畝能領取23元的天然林停伐管護補助,但日子過得不寬裕,他常年外出務工。

既要守護好綠水青山,又要突破傳統採伐經營模式的發展瓶頸,如何找到一條讓林農不砍樹也能致富的新路子?

2021年8月,福建省政府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要求“各地要按照生態優先、順應自然、因地制宜的原則,科學編制林下經濟發展規劃,科學發展林藥、林菌、林花等林下種植業,林禽、林蜂、林蛙等林下養殖業”。《意見》還提出,從2021年起連續3年,省級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用於發展林下經濟,市、縣(區)財政也應安排相應資金予以扶持。

金線蓮、鐵皮石斛……一批原本生長於深山密林的野生作物被移栽試種到了經濟林中。武平縣林業局工作人員反復對比不同林下經濟產品的種植成本、生長情況、產品價格后得出結論:“紫靈芝最適合本地規模化推廣”。在龍岩市林業局的支持下,武平縣將紫靈芝確定為當地林下經濟主導產業。2021年春節,李廣軍回家過年,聽說鄰鎮有幾戶人家種紫靈芝賺了錢,長期在外務工的他動了心。